| 
			 
			 
            
            
               
                 | 
               
               
                 | 
               
               
                 
                  
                  
                     
                       
					   
                     
                      |  
                         总理力推:“中国制造”正进行一场“品质革命” 
                       | 
                     
					   
                            | 
							 | 
                           
					  
                      | 
					   日期:2016-8-30  作者:  来源: 点击:1076 
					   | 
                     
					 
                            | 
							 | 
                           
					
                   
				  
                 
                  
				   
                      | 
					  
					   | 
                     
                     
                          8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心只一个议题: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可见此事分量之重。
 
     促进“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可谓一脉传承,李克强总理一直念兹在兹。此前,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确定的重点领域是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其中逻辑可理解为“顺势”,即从装备入手,解决好“用什么造”的问题。
 
     此次常务会的逻辑则可理解为“倒逼”,即从终端的消费品入手,解决好“为什么造”的问题。为什么造?消费品当然从根本上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造。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出现一个数量可观的中等收入群体,其消费需求已从过去简单的温饱阶段,提升到目前追求品质的阶段。要制造出大批消费者愿意购买、乐于接受的产品,势必要求整个制造业的相应跟进,此之谓“倒逼”——以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顺势”与“倒逼”,都意味着“中国制造”需要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中国制造”或曰“Made in China”,不能再只是中低端和廉价的代名词。“中国制造”从来就不排斥、不放弃“高大上”。
 
      从历史语境看,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国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从手表、家电直到汽车等。正是在这样“睁眼看世界”中,国货经过艰苦历练,逐渐实现了进口替代,占据了大部分国内市场,并开始行销全球。然而正如前述,目前中国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了更高需求,而许多国货品质却并未及时跟上。与此同时,在产品创新上,国货也多乏善可陈。因此,大量的消费品进口,乃至一年多达1.5万亿元的居民境外消费,也就不足为怪。
 
     显然,不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进行全面提升,一方面会降低消费者信任度,直接影响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会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出口贸易。总理甚至用了“刻不容缓”来形容目前的情形。
 为此,总理把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作为一条主线,几乎贯穿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此次常务会只安排这样一个议题:即紧密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装饰装修、服装服饰、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等一般消费品领域,实现品质提升。结合4月6日那次常务会,既有高精尖的装备制造,又有贴近民生的日用消费品,“中国制造”的拼图至此也就更加完整了。正如总理此前所指出的,“中国制造2025”一定不能只搞装备,而必须是全产业链的升级。
 
     最后,完成“中国制造”这场“品质革命”,归根到底依托什么?毫无疑问,那便是李克强总理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前者,才有制度的不断创新;有后者,才有产品的精益求精。(陈翰咏) | 
                     
                   
                 
				 
				   
                            |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 
                     
                   
                  
				  
                     
                       
					  
					    
                           
                            | 
							评论列表:
							 |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