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迈向新阶段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不断升温,全国各地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以期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IDC Worldwide Smart Cities Spending Guide,2019H1)预测,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相关支出规模将达到1240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18.9%。其中,中国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影响到了全国所有城市,同时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一次重大考验。那么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智慧城市是否发挥了作用呢?
智慧城市最早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事实上,智慧城市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概念,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领域。接下来,就从这五个方面具体来介绍一下。
一、智慧政务
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各地政府部门开启了智慧政务模式,实行不见面审批,避免群众聚集感染风险。如北京积极倡导“网上办、掌上办”,首都之窗的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以及微信、支付宝等移动端陆续推出了复工复产专题、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题专栏,实现了线上即可办理各项业务;上海“一网通办”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企业和市民可以通过“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APP、“随申办”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等,足不出户把事办成。
二、智慧医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接诊患者急剧增加,在线问诊这一便捷安全的方式,成为民众获得医疗服务的首选。
疫情期间,微信、支付宝、丁香园、新浪微博、好大夫等均上线了在线问诊平台,各地定点医院也开设了线上问诊服务,各大平台在疫情期间的访问量也呈激增势头。以丁香园为例,截至2月5日,丁香园在线活跃医生总数共计约1.5万名,总问诊量达60万。
对于患者来说,在线问诊平台不仅能够大幅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带来的问题。
三、智慧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给师生们带来了史上最长寒假。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很多学校通过钉钉、腾讯课堂、科大讯分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例如,钉钉在疫情期间上线了在线课堂功能,可以支持直播、视频录播等链接观看课程及群内直播多种形式,覆盖在线授课、在线提交批改作业、在线考试等应用场景。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4万所学校用钉钉上课,预计覆盖人数超过1.2亿学生。
四、智慧安防
在疫情防控阶段,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很多小区施行了封闭式管理措施。大部分的物业对进出人员的管控,仍旧使用传统纸笔登记的方式,登记信息整理工作繁琐,信息内容也得不到有效的核验。
这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在小区出入口核验进出人员身份信息,进行快速、有效、准确甄别身份。例如,商汤科技利用人脸识别算法和热成像智能测温技术,推出了“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可实现对人员体温、口罩佩戴以及人员身份等多个方面的识别和管理,并能将实时信息统一展现及存档。
五、智慧交通
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如何做到阻击疫情和确保物流畅通两不误,就需要智慧交通来解决这一问题。借助智慧交通,基于道路视频监控、卡口等视频数据,掌握重点车辆的重点疫区活动轨迹,分析目标车辆的密切接触对象等信息,从而实现快速发现、快速处置,保障城市的疫情防控安全。
随着各地企业开始逐步复工复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开始回到正轨。不过,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该如何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呢?以深圳为例,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和市民通勤服务,深圳巴士集团在客流大数据分析基础上,推出疫情防控“车厢防疫安全距离预警”,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公交运力调整。据了解,该系统通过对车厢内站间实时载客量追踪与分析,按不同车型设置“车厢防疫安全距离”预警标准。车辆一旦达到预警值,调度员将增派车辆,减少乘客聚集,提高疫情防控期间公交出行安全系数。
虽然,智慧城市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过后,各地会加快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民众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带来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