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
日期:2017-6-15 作者: 来源:苏州日报 点击:1260
|
|
|
利用多种信息化渠道提供便民服务,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民生诉求,既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府改革题中之义,也是智慧城市的客观需求。当前,苏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须着力做好三项工作:
一要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汇聚城市智慧化运行所必需的政务数据资源。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模式。智慧城市不能没有城市大脑,有了数据大脑的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互联网+”时代,城市大脑建设不仅是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变革,而且是城市尤为紧迫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苏州须加快搭建和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促进公安、交通、工商、社保、质检、税务、城管、旅游、医疗等各行业业务数据库的完善,进一步激活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社会信用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应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充当着智慧城市的“大脑”。
二要创新基于大数据决策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实现城市治理方式变革。“互联网+”时代,数据将成为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资源。
把数据变成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资源,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运营管理智慧化的理性选择。因此,“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过程中,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整合分析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服务海量数据,发现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服务需求,通过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创新;而且,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整合汇聚不同业务系统和平台,深度挖掘公众需求和政务服务之间的关联,利用技术手段克服“找谁办”“去哪办”和“怎么办”等政务服务困境,通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真正把数据资源开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转化为市民的满足度、政府运行的高效率。
三要深化民生服务智慧化应用,构建多元化的惠民体系。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从分层级、分区域、分行业、分部门的分散式服务,向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一体化服务转变,推动实体服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大厅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采用政务微信、微博、政务App等手段构建多元化惠民体系,提供渠道多样、简单易用的服务方式,使之成为我市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与公众良性互动、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为打造开放、透明政府和智慧城市,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提供丰富多样的渠道,提升政务服务的规范化、高效化、智慧化水平,实现智慧民生。 (作者王兆喜系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评论列表: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