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智慧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 城市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
|
日期:2017-5-17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点击:1086
|
|
|
城市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不是冰冷的机器
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重要性,尤其是商界和科学界的领袖,这一点值得赞赏并且早该如此。许多人也早已高举“智慧城市”的大旗。但似乎每位观察者都以自己的职业形象来定义“城市”。I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表示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系统组成的系统”,是需要优化的不断增加的密集信息流。物理学家将城市模型化,研究城市规模与活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居民比作原子,称城市要遵守“定律”。
一方面,这些比喻反映了现实情况:城市包含信息流和物理系统,但城市绝不仅仅是信息流和物理系统,城市居民也绝不能看作是无意识的原子。
如果我们不留意的话,这些对城市理解不彻底的比喻会把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在美国城市修建公路七十年的惨痛教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建筑大师Robert Moses为典型代表,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待城市,我们要优化城市来促进车辆流动。单方面来看,大力投资高速公路(同时修订路权使用的相关法律,改变相关惯例),就算城市车流量增多、速度加快,也能保证安全。但另一方面,这导致了道路大规模延伸、道路分散和行程加长这些问题,又会破坏许多以前稳定的社区。
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和认识城市,特别是智慧城市,我们的重点必须是城市里的居民。根据Jane Jacobs的观点: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城市的作用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人是群居动物,城市为人类的互动行为提供场所,从而带来创新、艺术、文化和经济活动。
什么是“智慧城市”的内涵?
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途径是拥有高技术水平、受过良好教育的居民。这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了解了美国各大都市获得四年大学学位的成年人比例,我们就有60%的把握能够解释各大都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原因。有证据表明,加强教育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作用,不管居民各自的受教育程度如何,这种积极作用会受益当地所有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准,因为有智慧的居民一定会带来创新,从而兴盛企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所以建设一个智慧城市不仅仅在于利用技术提升城市子系统的效率。还没有证据证明,改善城市供水、供电和交通对智慧城市成功与否的影响能与教育相提并论。
城市最擅长创新。创新包括研发设施和孵化器,但创新不仅仅包括对企业的创业,还包括对艺术、音乐、文化、流行趋势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创新。Jane Jacobs表示城市使得不同的人近距离接触,这种偶然的互动会带来新成果,这一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不知道这种新成果具体是怎么产生的,但我们确实知道有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多样性、城市设计、探索能力和民主。
人口密度:某一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正如Ed Glaeser所说的那样,城市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口越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越小,互动的机会就越多。城市并非一个一团混乱的地方。市中心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这里提供一些关键要素,可以体现城市特点、城市结构以及大都市圈和其他地方的关系
人口多样性:某一地区所有的人口类型。大量证据表明:人口多样性有助于人们以创新的方式组合或重组观点。一个地区的人口多样性可以根据本地区年龄、种族、国籍、政治面貌或其他特征的不同来衡量。
城市设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如何规划城市的实体建筑至关重要。一座城市建筑、公共场所、街道和社区的规划与美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会喜欢这座城市。人们也越来越喜欢那种能够提供多种社交活动并且适宜散步的社区。
探索能力:城市不是机器,城市居民不是原子。城市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有机体,一旦建立,将由城市居民不断重塑。城市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激发变化、孕育变化和顺应变化。运行良好的城市能激发城市居民的创造力,同时给他们带来新的机遇去学习、探索和改进。
公平性:“市长即首席执行官”这一类比对市长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首席执行官通常对下属部门行使绝对的执行权,许多市长也希望有这样的权利。但城市是民主的,终究不是一个权力集中的机构。决策要高度下放并且自上而下地落实决策非常有限。城市居民通过投票行使权力,同时也可以选择搬离这座城市,这就有效限制了城市单方的权利。城市也能带来新的观念,当城市运行良好的时候,其政治体系能顺应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与价值观,也就能产生许多重要的变革。
城市是“信息流”或城市是“一个由分系统组成的系统”,这种分析或描述容易对以上这几个关键要素,至少是部分关键要素产生影响。通过改进或推广信息技术或许可以改善这些要素。但这里有个误区,其实,无论上述这两个类比多么有吸引力且广为人知,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涵盖这些要素。
最后,当我们谈及智慧城市时,我们应该牢记智慧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重点在于培育有智慧的人,同时创造人们互动的机会。如果我们能据此重要发现不断落实计划,就能大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有效解决各国和全球性重大挑战。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评论列表: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