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朗坤物联:智能农业“布道者”
|
|
日期:2013-7-11 作者: 来源:和讯网 点击:2149
|
|
|
文>本刊记者 张远
在农产品(000061,股吧)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中,
物联网便可实现整个过程中信息流的传递和汇总,
从而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全程掌控。
在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物联网与农业的“携手联姻”无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安徽浩翔农牧的养猪场,每头猪的耳朵上都会挂一个“耳标”,内含芯片,记录的是这头猪的出生时间,在养殖过程中的用药、防疫情况、是否转过栏等各种信息;进入屠宰场时,每片猪肉上又会挂上一个流通码,批发商持IC卡刷卡交易,这片肉的检验检疫、屠宰信息便一目了然。普通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条码,就能看到这片肉的完整信息。
这就是物联网对农产品产业链重构的一个典型案例。
掌控农业产业链
在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物联网与农业的“携手联姻”无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中,物联网可实现整个过程中信息流的传递和汇总,从而实现对农业产业链的全程掌控。
早在三年之前,徐珍玉就已经认识到了智能农业是解开食品安全“死结”的一把关键钥匙。
多年从事农业饲料、食品添加剂进出口贸易的他发现: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民种植多凭经验,缺乏科学依据,造成了投入高而产出低的情况。而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从原材料、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都处于监管缺失状态,各个环节的具体信息掌握不够充分,导致了“苏丹红鸭蛋”“毒大米”“毒豇豆”等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
为此,他创立了朗坤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毅然跳入了当时前途不明的“涉农行业”。朗坤定位为软硬件开发商和集成商:既从事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同时还从事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和产业应用体系的构建。
经过3年的发展,朗坤物联成为了农业物联网“淘金者队伍”中最受瞩目的一家企业。
智能农业的“布道者”
在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朗坤物联市场项目宗琰向记者透露,公司去年物联网业务营收为四五千万元,60%以上的项目有政府拨款背景。而徐珍玉也把朗坤物联定位为农业物联网的“布道者”——首先就是向政府部门“布道”。如今,安徽省20个县的小麦四情监测系统和安徽省36个县的水稻四情监测系统都是由朗坤物联承担开发的。每个县示范目项费用从数十万到数百万元不等,这构成了它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来源。
在每一块示范大田里,都分布着十几种传感器,它们收集到数据会实时传递到朗坤物联的云端服务器上,经过数据专家的分析,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在Web网页上。农民就可以在家中电脑前甚至手机上实时了解到小麦、水稻的生长信息。农民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翻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就如同“开心农场”一般简单。而且,农业科技专家也可以通过这些监测结果对整个县的小麦、水稻收成状况有一个大致预估。
除了做“政府生意”,朗坤物联还开发了专门针对有机茶叶、草莓等特色农业企业量身定制的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范围已覆盖至全国13个省。在徐珍玉的设想中,未来三年之内便要将朗坤物联的业务覆盖到全国。
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年内这么大面积推广,朗坤物联的技术优势功不可没。成立之初,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同投资建立了安徽省新农村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朗坤物联共享了该院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涉及采集控制层和应用控制层的技术知识。做外贸出身的徐珍玉又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将以色列、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先进技术不断引进,并加以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朗坤物联还是国际ZigBee联盟的高级会员,也是该联盟智能农业的全球中心。
还有,就是三年如一日的专注。“很多物联网企业只会跟风,今天智能家居火了就去做家居,明天汽车火了就去做汽车,有时也会跨界做几天农业。”而徐珍玉则守着农业这口井心无旁骛,直到涌出了甘泉。
在徐珍玉的“顶层设计”中,朗坤物联的智能农业要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来推广。所谓的“面”,就是通过“游说”各级政府,搭乘政策的“顺风车”来实现智能农业的大面积推广;所谓的“点”,就是为特色农业企业量身打造智能农业解决方案,尝试性地迈出除政府项目以外的“另一条腿”。截至目前,朗坤物联的智能农业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近百家企业中得到了应用。
推广道阻且长
然而,无论是朗坤物联,还是其他物联网企业,一旦甩开了政府的“拐杖”,蹒跚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就会发现道阻且长,而且很多“重量级选手”已经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了。
在物联网各个领域积极布局的中国移动自然不会放过农业这一块“黄金试验田”。凭借着网络覆盖优势和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中国移动开发的9大类37项移动物联网农业应用已经以“包月服务”的方式“润物无声”地覆盖了几百万的农村用户,虽然他们不一定听说过“物联网”这个名词。然而,即便是中国移动,也依然没有探索出一条清晰的盈利模式,部分移动分公司甚至探索过植入手机广告的盈利模式,可以想象他们“饥不择食”到了何种程度。与此同时,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和中国电信也将物联网的触角伸向了田间地头。
虽然农业物联网应用已经不再有技术门槛,但是仍然面临推广方式以及如何降低推广成本的问题。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不计成本的示范对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并没有实际价值。”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直言不讳。
政府的投资虽然具有带动效应,但是如果没有对市场底层的观察和深刻体会,就极易造成投资浪费和泡沫。企业在农业物联网的投资也只是一些试点性的建设,示范作用大于实际意义。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庞大的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他们无力承担的,同时也没有迫切的投资动力。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有土地集约的基础和条件,其私人农场往往具有广阔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农业物联网可以自动收集不同区域的农业信息,进行分析,然后远程操作,所以农场主有应用农业物联网的需求和动力,产品市场推广也就容易得多。
而在我国,实现土地的大规模集中短期内尚无可能。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小地块中进行,即使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形成集约化的土地种植也不现实。那么,农业物联网对于小地块种植是否有必要?这就为其发展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评论列表: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