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径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当前已不能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国家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和城镇化的可行性操作方法进行实施。
从多学科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出发,同时考虑到国内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自身的开发经验,中国的城镇化路径在落实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
首先,要同时做到用地统筹和城乡统筹。用地统筹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其含义主要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在单位土地上产值最大化的土地高效利用、科学的土地规划比例和人居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以社会均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其含义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发展,融入区域大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其次,要同时注重生产性投入和生活性投入。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性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生产性投入所指的是政府、企业、城市运营商等各方为满足产业发展而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生活性投入所指的是政府、企业、居民、城市运营商等各方为满足人居生活发展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投入、居民消费投入、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市民安居投入。两个投入可以解决政府独自实施城镇化的资金困境,同时又调动了企业、居民的城镇化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第三,要协调好被动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被动城镇化是指政府引导下城镇扩容和本地农民进城,主动城镇化是指市场引导下产业聚集、城镇扩容和外来人口就业。两个类型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以更加微观的视角来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
最后,要追求平等的市民待遇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享受到与原有城镇居民同样的身份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指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收入保障,通过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农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的充分就业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户籍等若干领域的改革,使农民在身份上和城市居民平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为进城农民提供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文/潘中艺 张威 郭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