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报告(2019)》出版
|
|
日期:2020-4-10 作者: 来源:新华社 点击:2956
|
|
|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记者刘芳)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组织编写的《中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报告(2019)》日前正式出版,该报告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的重要进展,客观分析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深入探讨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趋势,并研究提出补上农村社会事业短板的政策建议。
农村社会事业是党的“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和弱项。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不断满足亿万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出台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展,亿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以农村医疗为例,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年扩大,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国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和完善,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困有所帮、弱有所扶、残有所助的社会保障总体目标。在农村养老事业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推进,互助养老等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得到推广;在农村社会救助事业上,低保、特困、专项救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为农村困难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兜底作用。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称,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农村养老保障服务缺口较大,农村公共卫生有待进一步加强。
报告认为,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评论列表: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