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智慧”药方根治城市“地盲症”
|
|
日期:2015-1-16 作者:李石 来源:苏州日报 点击:1930
|
|
|
近日,苏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电缆运维人员林建中在工业园区星华街与中环路绿化施工方进行现场防外破安全技术交底。林建中打开手中的智能巡视pda,系统自动进行gps定位,中环路绿化施工范围内的电缆线路一目了然。林建中利用三维测距功能,在输入安全距离后,划定了绿化施工安全距离红线,提醒施工方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足够安全距离,切不可盲目施工,破坏电力设施。中环路绿化建设部门对电缆运检室高度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作方式表示钦佩。
林建中所用的是苏州供电公司精心打造的智慧电缆工程,为治疗城市“地盲症”开出了一剂“智慧”药方。
智慧电缆实现“可知”、“可测”、“可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电力、燃气、供水、污水等地下管道数量日益增大。各类管线隐藏于地下,且相互之间独立管理,缺乏协同规划和信息共享,由此造成的城市“地盲症”给各类管线运维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由于地下管线信息不明,盲目施工造成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大连输油管道泄漏事件,青岛燃气管道爆炸事件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城市“地盲症”的存在也给大型市政工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体系,便于政府对管线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效避免城市“地盲症”而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
苏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积极探索电缆管理新模式,打造智慧电缆工程。智慧电缆工程以精准三维测绘数据为基础,打造电缆资料地理信息“云数据”,实现电缆位置“可知”;以先进的分布式传感器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手段,开展电缆状态在线监测,实现电缆状态“可测”;以可靠性数学模型、电缆故障专家库为载体,推进电缆老化和剩余寿命
评估业务,实现电缆寿命“可控”。
智慧电缆工程为治疗城市“地盲症”开出了一剂“智慧”药方。
目前,苏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积极打造智慧电缆工程管理云平台,达到深化电缆资产信息化管理,共享地下综合管线信息,分析处理各种智能应用监测数据的目的。第53届世乒赛将在苏州举行,苏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以此为契机,打造智慧电缆工程示范区,确保世乒赛供电万无一失,以真实的疗效来验证“智慧”药方治疗城市“地盲症”的功效。
综合管线在同一张地理信息地图上共享与应用
以园区为例,电缆运检室主动对接工业园区测绘中心,共同探索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新途径,开发了电缆“云数据”系统。该系统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以安全、共享、管控为目标,以准确的地图为基准,以空间图层叠加整合为基本手段,通过大量数据从终端向云端迁移,形成各个行业“私有云”,进而与园区测绘中心地下管线系统这个“云平台”形成数据交互,从而驱动“云计算”,实现了综合管线在同一张地理信息地图上共享与应用,解决了“城市地下管线在哪儿的问题和信息共享的问题”。
“云数据”实现了电缆空间和属性查询浏览功能(含电缆设备、电缆附属设施、电缆通道断面、及电缆属性台账),特别是具备所有管线“三维”浏览功能;实现了电缆设备、电缆附属设施(含电缆通道断面)等数据编辑加工功能和电缆的空间及属性统计分析功能,尤其是可自动计算地下各管线的“安全距离”开展精准排查隐患;实现了线路巡视管控功能,含gps实时定位、gps轨迹回放、信息查询、巡检计划制定、实时上报;实现了抢修定位,通过查询电缆信息,进行坐标定位,找到故障点;实现了管孔封堵与审批、井内水位监控、a类危险点监控等管控功能。
接下来,苏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在云平台上还将继续开发“云监测”和“云评估”系统。其中,“云监测”系统通过开展输电电缆状态在线监测,为电缆做全面“体检”,并完善状态检修工作体系,解决“城市地下管线健康状况如何”的问题;通过与知名院校进行深入合作,开发“云评估”系统,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和周期性监测数据,驱动并完善电缆基础信息、监测信息、故障信息三大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分析电缆老化状况,并对电缆剩余寿命进行评估,指导电缆更换策略,解决“城市地下管线何时更换问题”。智慧电缆工程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有效解决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盲区地带。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评论列表: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