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世界中,接入层解决的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和向远程发送问题,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该层被认为是物联网的关键层,主要是完成物体标志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并转换成能够进行远程传输的形态。它由各种基本的传感组件(例如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GPS、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等标志和传感器件组成)组成的网络(例如RFID网络、传感器网络等)和通信模组两大部分组成。传感器相当于“触手”,而通信模块相当于“嘴巴”,把传感器获取的各种信息转换成能够远程通信的信息语言,在各种场景下向外界传输。目前,通信运营企业普遍将除独立传感器以外部分和通信部分集成起来,俗称“通信模组”,以实现物体的“身份+信息”在有线、无线、三网融合等网络环境下以及各种行业应用场景下的通信能力。但是,在每个场景下都单独打造一套通信模组,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不利于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因此,必须打造标准化的通用模组以适用各种场景需求,同时模组应该越小越好,以降低功耗、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场景。
在中国联通物联网研究院,记者看到了中国联通研发的技术处于领先水平的物联网融合通信模组。一个两三厘米的模组上预留了各种接口,譬如键盘、存储器控制、语音通话、Zigbee、图像存储卡、音频音响、高清电视等各种接口,并集成了USB、遥控器、以太网、蓝牙、WiFi、图像编解码等功能,无论是有线、无线网络环境,还是广播高清电视环境下的上百种功能都能通过通信模组实现。蒋泽民表示,这个融合通信模组基本能适用目前各种应用场景,未来几年90%以上的工作场景也能适应。下一步,将与芯片厂商合作把通信模组制成集成电路,做到仅有指甲般大小,大大提升模组的可靠性,降低功耗。为提升融合通信模组以及将来芯片的高清大码流信号处理能力,中国联通正考虑在网络核心层建立路由优化策略,相当于在公路上引入“交警”,指挥引导大码流数据包按最高效路径、最均衡负荷方式传输,让现有网络传输效率大幅提高。
比通信模组功能更完善的是各种物联网终端,为了能更好地管控终端,中国联通在物联网的几个关键技术上下足了工夫:在融合通信网关上,加载了BIP开卡的支撑信令,在终端管理上,根据DM架构的建议完成了UMMP管控协议的实施,对终端能进行远程故障和配置管理(包括业务处理和正在研发中的对传感网的管理中间件),增强了通信模组对空中开卡的支撑,大大有利于终端的产业化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