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邓中翰委员:布局芯片产业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
|
日期:2024-3-7 作者: 来源: 点击:1137
|
|
|
2024年全国两会于3月4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日前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加强我国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全球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人工智能产业,2024年被科技界称为AI应用元年。为此,邓中翰委员建议,在人工智能(AI)时代下,国家应积极布局,精准支持人工智能(AI)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提升。
邓中翰表示,AI技术可以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驱动力;AI时代竞争靠的是算力,关键在于芯片。“芯片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所以也是最需要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邓中翰委员说。
他认为,西方封锁反而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自主发展机会,“如果我们有效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积极推进‘国产替代’,把我们完整产业链与巨大的应用市场结合好,通过持久战,假以时日,我国一定能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核心技术标准是产业生态建设制高点
关于如何促进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认为注重标准制定和产业生态建设是关键法宝,也是我们可从产业发达国家借鉴的成熟经验。
邓中翰建议,我国相关部门需围绕智能计算、智能感知等新型领域,加快开展自主标准制定和关键技术核心芯片的攻关研发,以自主标准优势,结合发挥政策优势,推动形成产业优势。
他强调,要实现行业自立自强,就必须拥有坚实的底层“硬科技”,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技术标准,它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技术规则和产业基础的重要载体,关键核心标准又可以衍生出全新的产业链条。“可以说标准事关国家竞争力、国际话语权和全球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邓中翰委员说。
据了解,国际芯片巨头的成长,几乎都是先建立技术标准,进而在国家或行业支持下,不断拓展自己的产业生态并发展壮大。比如近两年爆发性成长的英伟达,正是依托近20年精心打造的CUDA生态形成了优势竞争力;CUDA是由英伟达开发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它与英伟达GPU芯片深度绑定,该生态包括编译器、调试器、丰富的库函数、各种软件工具等资源体系,已成为AI用户的事实标准,再结合当前不断拓展的应用需求,使英伟达一举成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回顾历史,PC时代的英特尔,依托X86架构标准和Wintel生态,使个人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移动通信时代的高通,则通过建立CDMA标准,垄断了全球92%以上的移动通信芯片市场。

芯片产业需打造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
邓中翰委员认为,芯片产业中的创新、人才和资本紧密联系,“芯片竞争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国家级的综合竞争,不仅涉及芯片设计、工艺、设备、材料,更涉及标准体系、高端人才、学术交流、产业市场投融资等多个领域。”
他建议,相关部门需站在全局高度,把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人才引育、金融支持等因素统筹起来考虑。
据了解,后摩尔时代,我国科技人才一直存在不足。《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2022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左右。《南华早报》则估计,至2024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将需要专业人才近80万,超过本土人才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邓中翰表示,目前,中国芯片行业不仅缺乏通用的工程技术人才,更缺少领军和骨干人才。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人才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出台人才培养的计划,但人才培养需要时间,更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除了高校加大力度培养人才,科技企业等也承担着人才的培养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因此,需要政府给到企业和人才更多的吸引政策,保障力度等,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全方位高水平人才。
紧抓后摩尔时代机遇走自强自立之路
邓中翰委员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邓中翰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新型应用正蓬勃发展。未来,要坚持走自立自强发展道路,从技术底层发力,紧紧抓住后摩尔时代难得的发展机遇。
据介绍,中星微承担实施“星光中国芯工程”,在集成电路领域深耕发展20多年,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先后突破芯片设计15大核心技术,申请了4000多件国内外技术专利,推出中国第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实现部分领域核心芯片“自主替代”,并将“中国芯”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国家公共安全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并联合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开启了后摩尔时代智能摩尔技术路线。
“下一步,借着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东风,我们将加倍努力工作,不断突破新的技术高度,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推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芯片产品,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邓中翰委员说。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评论列表: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