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市场进入爆发期 智慧城市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 
                     
					   
                            | 
							 | 
                           
					  
                      | 
					   日期:2021-9-16  作者:  来源: 点击:1237 
					   | 
                     
					 
                            | 
							 | 
                           
					
                   
				  
                 
                  
				   
                      | 
					  
					   | 
                     
                     
                      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迎来一场深度的社会变革。或许你可以很明显地体会到,无论在交通、教育还是医疗等领域,查询服务、接受服务都变得越来越方便,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不少事情。 
  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智慧城市项目。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全球数字城市的主要战场,中国智慧城市正在走向世界最前沿,一个围绕绿色、智慧发展的城市“大融合”时代,正在快速展开。 
  市场规模可观 
  9月14日,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去年北京中心城区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指数5.07,同比下降7.48%,处于“轻度拥堵”级别;高峰时段地面公交运行速度18.09公里/小时,同比上升6.29%,交通运行状况整体好于往年。 
  另外,轨道交通出行比例为14.7%,同比下降 1.8个百分点;公共汽(电)车出行比例为11.7%,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合计达到46.7%,为近五年最高点,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为 15.5%,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步行出行比例为31.2%,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北京交通得以好转。这离不开智慧交通的力量,而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 
  这几年,智慧城市热度攀升,由工信部牵头的2020年《数字孪生白皮书》指出,到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另有数据显示,全球1000多个数字城市项目中,超过50%在中国。 
  政策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多处提到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内容,对新型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发展进行了谋划部署,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巨大发展机遇。 
  今年3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又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明确到2025年,将北京建设成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在“四梁八柱深地基”框架基础上,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府变革、民生服务、科技创新的带动潜能,统筹推进“民、企、政”融合协调发展的智慧城市2.0建设。 
  发展到现在,其实北京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已经随处可见了。比如,在地图App、共享单车App以及充电App上,用户可以很轻易地查找到附近停留最近的共享单车和数量,能够查到附近的充电桩距离和价格,在家里使用地图App,可以查到公交车距离最近的车站有多远,还需要等待几分钟,让人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出行。这都是智慧城市在细琐小事上的体现。 
  企业扎堆进入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提速,相关行业的景气度不断提升,在政策支持和市场红利的诱惑下,产业链迎来又一轮黄金机遇,且有大“融合”之势。 
  神州控股已经中标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项目。据介绍,去年,在“智慧唐山”一期建设运营服务中,神州控股按照“1+N”的模式设计,“1+N”即1个“智慧唐山”基础云平台,N个子平台。设计中,采用神州控股燕云DaaS为核心的软件互联技术,整合唐山市的应用和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以运营目标为导向,建设有针对性的以数据中台为理念的数据服务能力,为全市各领域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云计算服务、数据服务、应用支撑服务等三大类基础性支撑服务。 
  智慧城市项目已经为神州控股带来红利。近期发布的2021年中期财报显示,神州控股政府客户组合收入的 10%-20% 来自于2021 年新获得的城市项目,无需过多额外的人力或其他资源投入,这些项目实现了70%-90%的毛利率。神州控股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该公司长期在建设运营和提供服务的城市中倡导“城市CTO”的理念,帮助政府分析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实现制定的目标。 
  华为则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城市智能体解决方案,助力城市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智能体以云为基础,以AI为核心,构建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和持续进化的、开放的智能系统。智能体由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慧应用四层组成,通过联接、云、AI、计算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构建云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刚刚结束的服贸会上,华为就展示了“智能体”在机场、交通、气象、政务、城管、水务、应急、燃气等众多场景中的应用。 
  在2021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发布了《联想绿色智城解决方案》,宣布以“新IT”+绿色能源的思路来建设绿色智慧城市,通过新IT技术的加持,围绕“源网荷储控”进行全方位的智能化调配,为智慧城市注入绿色、可持续的新鲜血液。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服务业务群总经理戴炜认为,未来的城市形态,是绿色智能、自我进化的超级“智慧体”。 
  北京商报记者 石飞月/文并摄 | 
                     
                   
                 
				 
				   
                            | 
							 | 
                           
				   
                      | 
					  郑重标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 
                     
                   
                  
				  
                     
                       
					  
					    
                           
                            | 
							评论列表:
							 | 
                           
						  
						  
						   
                        
						
                                      
                                         
                                          |  
                                            用户:[#userName]  | 
                                           时间:[#M_AddDate] 
                                           | 
                                         
                                         
                                          |  
                                            评论:[#M_Content]  | 
                                         
                                       
                        
						 
                        
                          
                         
						   | 
						   
                         
						
					  
				         | 
                     
                   
				  
                 | 				
               
			   
             
            
               | 
			    | 
               
			 
                       | 
                     
             
           | 
		    | 
           
            
            
            
            
            
            
            
            
           |